贊助商鏈接 |
今年以來,若羌縣抓好紅棗種植模式轉變,制定紅棗間移扶貧戰(zhàn)略,逐步將“4×1.5米、4×2米”種植模式轉變?yōu)?ldquo;4×3米、4×4米”種植模式,進一步改善棗樹通風透光,確保若羌紅棗提質增效。
5月29日,正值紅棗盛花期,記者跟隨若羌縣林業(yè)局工作人員來到該縣瓦石峽鎮(zhèn)塔石薩依新村,看到今年3月份移栽到牧民家里的棗樹蔥蔥郁郁,長勢良好。據了解,今年3月底,若羌縣瓦石峽鎮(zhèn)將該鎮(zhèn)烏都勒斯塘村和吾塔木村移種的盛年期棗樹全部免費栽種到塔石薩依新村貧困戶地中,幫助其發(fā)展生產,實現當年受益。
這兩年從山上搬遷下來的牧民斯迪克·亞森,家住若羌縣塔石薩依新村,種有十二畝地,看到移栽過來的棗樹成活率這么高,笑的合不攏嘴。斯迪克·亞森說:“看到這些棗樹成活率這么高,就像看到了希望一樣,心里特別高興,今年好好管理,多學管理技術,靠自己的雙手來脫貧。”
據若羌縣紅棗科技技術服務中心主任胡文軍介紹,今年春季以來,縣委縣人民政府高度重視紅棗提質增效工作,尤其是密植棗園的疏密間移工作,林業(yè)局、紅棗中心也安排技術員專門負責棗樹大樹移栽和間移工作,對居家的棗樹進行窩頭疏枝,采取生根粉、還有鋪地膜、開溝等技術措施,確保牧民的棗樹能夠提前進入盛果期,為牧民脫貧致富奠定堅實的基礎。
據悉,合理的間移棗樹,不僅起到少間伐、多培育的目的,還促進了廣大農民群眾“人人有事干,戶戶能增收”,同時也為防沙固沙工程提供堅實的后盾。
推薦閱讀:金葉過路黃